民盟雅安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建议》(第90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进一步推进活化利用
(一)做好基础普查
我市将依托刚刚启动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实事求是,确保普查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反映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含古建筑)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四普进一步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二)推进活化利用
一是继续推动文保单位的开放利用,或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杨家土司祠堂)、村文化活动室(杨家上祠堂、孝廉村阿婆庙、小落村金鸡山庙)使用,或设立陈列馆(茶马古道陈列馆、天全县红色文化陈列馆),或打造村史馆(白君庙)、高端茶室(清代公兴茶号)等,把古建筑保护利用积极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您重点关注的观音阁,由我局组织实施的观音阁本体修缮工程荣获“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称号,但因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受到妥善保护,但至今无法开放利用。我局也将积极争取市级相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尽快解决问题,实现早日开放,让观音阁真正“活”起来。二是持续挖掘古建筑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强阐释和传播,今年市政协拟组织编辑出版《雅安古建筑》(暂定名)一书,旨在进一步挖掘和激活古建筑内在生命力,为我市文化旅游深入融合发展奠定基础。我局将全力配合,积极提供有关资料并深度参与编写工作。三是让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与旅游景区融合共赢,依托平襄楼、高颐墓阙及石刻、蒙顶山石梯古道、蒙顶山古建筑群等开发建设的汉姜古城、高颐阙文博公园、蒙顶山等A级旅游景区和公园,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景区内有文化遗存的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占全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总量的近40%。文化遗产在发挥文化特色、支持旅游业发展、推动文旅、农旅、茶旅融合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古建筑是体现一个地区独特传统文化特质和深厚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文物系统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31,454万元,相继实施了高颐墓阙及石刻、名山文庙、芦山平襄楼、荥经开善寺正殿、明德中学旧址、柯培德旧居、水月寺、杨家祠堂、邓池沟天主教堂等127个文物古建筑灾后维修工程和11个场馆建设项目,全面加强了我市文物古建筑周边环境治理,增强了文物古建筑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文物古建筑的展示利用水平。2024年市级财政预算也将安排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包含文物保护在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我局将会持续加强对县(区)的指导和帮助,会同财政、住建等部门加强项目包装策划,积极向上争取本体修缮、白蚁防治、三防设施、展陈提升等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进一步推进文物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现有文博系统工作人员强化培训,提升专业素质,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培养锻炼各区县专业技术人员,夯实文物保护队伍。二是加强文博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招聘工作,全市文博系统2024年上半年计划公开招聘4人(雅安市博物馆2人、汉源县文管所1人、名山区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陈列馆1人)。三是加强野外巡查员队伍建设,督导落实县(区)文物部门聘用文物安全员,负责对野外文物的日常巡查,全方位夯实文物安全基础工作。
四、进一步夯实保护基础
一是全面实施文物平安工程。近年来全市上下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开善寺消防、石佛寺消防、新添站消防、明德中学旧址安消防、高颐墓阙及石刻安防、太湖寺消防、樊敏阙及石刻安防等文物古建筑安全防护工程,今年正在实施青龙寺消防工程,并积极申报项目资金争取实施名山文庙防雷和开善寺安防等。二是依托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全市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规范认定标准和登记公布程序。三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化采集、保存、建模、重现,助力文物古建筑修复保护。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以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制作的正射影像图为底图,标注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关联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共享,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依据,让科技创新助推文物古建筑保护利用。
五、进一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加大对民办博物馆规范设立的指导,提高办馆质量,促进健康发展。“雅安市骑士罗骑行游历博物馆”在省文物局完成备案确认,成为全市第一家正式备案设立的民办博物馆。我局将继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结合我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对民办博物馆的设立和备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和指导。二是积极创新宣传方式,自2023年起,由我局策划,市博物馆实施的《汉嘉故郡 雅州风韵》项目,以雅安重点文物为主题出版系列视频专辑,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目前该系列专辑之“高颐墓阙及石刻”已推出了第三集。雨城区博物馆则持续在微信、抖音发送一系列阐释传播本地历史文化的视频节目和文章,年观看量近50万人次。三是深入开展“博物馆进校园”“小小讲解员”等社会文化服务活动,让雅安历史文化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本地的孩子们更深入地感受雅安的历史和文物魅力。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以及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和特色文博展示活动,呈现更多元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