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兵:笔墨长河中的修行者 ——“雅安文艺领军人才”系列报道(二)

来源:
2025-03-30 09:01
浏览:
收藏 打印

Image-200060008218

王堂兵进行书法创作

□本报记者 黄伟

青衣江畔的晨雾还未散尽,推开虚掩的大门,墨香如潮水般涌来——这是王堂兵每周末一早开始的晨课。四十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宣纸堆积如山,墙上错落悬挂着未装裱的作品,地砖缝隙浸染着经年累月的墨迹。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墨窟”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行草书委员会副主任、雅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堂兵,用近三十年光阴完成了一场从模仿者到创造者的精神远征。

从初学张瑞图的行草书法,转而深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体系,后又研习颜真卿、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宋人的书法,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还有被称为中国书法界最高峰的“兰亭奖”。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书法家,了解他的书法修行之路。

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研习名家的书法造诣

Image-200060008263

王堂兵书法作品——苏轼词《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Image-200060008284

王堂兵书法作品——黄云鹄《蒙顶留题》

周末一早,雅安城尚未苏醒,青衣江的薄雾轻笼着老街的青瓦。王堂兵已端坐在书案前,一盏孤灯将他的身影投在满墙碑帖上。墨香氤氲中,他提笔蘸墨,宣纸上渐次绽开的线条,仿佛在丈量时光的刻度。

这样的场景,重复了近三十年。

案头摆放着几本翻旧的碑帖——《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书页边缘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这位从荥经县走出来的书法家,用半生时光在黑白世界里追寻着中国书法的真谛。

1997年,参加工作不久的王堂兵在荥经县最偏远的小学任教,偶然的机会下,第一次见到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西园雅集图记》。张瑞图那刀劈斧凿般的折笔、奇崛险峻的体势,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少年。那些纵横捭阖的线条,打破了传统行草的章法桎梏,让这个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书法的生命力。

“那些字在纸上横冲直撞,像要破纸而出。”二十多年后回忆初遇,王堂兵的手指仍在空中不自觉地划出张瑞图特有的“锐角”转折。他对照着字帖一笔一画地模仿,开始最初的艺术探索。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书法练习是奢侈的事。王堂兵用旧报纸替代宣纸,把食堂打饭的铝勺磨尖作刻刀,在木板上模仿张瑞图的章法。那些年,他临摹了上百遍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手指关节因长期握笔生出老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逐渐步入书法门殿后,他意识到张瑞图的“奇”源自晋人风骨。于是,他毅然转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体系,开启了一场漫长的朝圣之旅。

他像苦行僧般自我囚禁于晋人法度。王羲之《丧乱帖》中“奈何”“顿首”的牵丝映带,王献之《鸭头丸帖》的“一笔书”气韵,成为他反复攻克的难关。

这种近乎苦行的修炼持续了很长时间。

2001年,王堂兵带着一叠习作拜访雅安书法名家吕楠。吕楠看完后只说了一句:“形已具,神未至。”这句评价让他醍醐灌顶,开始重新思考临摹的本质。此后三年,他不再追求数量,而是通过慢临、意临等多种方式,细细体味王羲之笔尖的提按转折。这种“以慢求快”的独特方法,后来成为他教学中的重要理念。

2005年,他的行书作品在全省青年书展中获奖,评委评价其“得右军清俊,兼有子敬洒脱”。王堂兵却在获奖感言中写道:“与古人对话,方知笔墨深浅。”

新世纪之初,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堂兵开始系统研究唐宋书法。在颜真卿《祭侄文稿》中,他读出了“悲愤中的节制”;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里,他领悟到“随性而不随便”的境界;米芾的“八面出锋”让他突破用笔局限;黄庭坚的长枪大戟则开阔了他的章法视野,悟出书法与心性的深刻关联。

宋代书法家的个性表达令王堂兵的艺术维度进一步拓展。苏轼“石压蛤蟆”的拙朴天真、米芾“风樯阵马”的迅疾之势、黄庭坚长枪大戟的辐射结构——这些看似矛盾的审美取向,在他笔下逐渐融会贯通。他尤擅捕捉宋人“尚意”精神,将情感注入点画,使作品既有唐楷的法度庄严,又具宋行的抒情写意。

2012年,王堂兵创作的《宋人词意》四条屏,将苏轼的丰腴、米芾的跳宕、黄庭坚的奇崛熔于一炉,墨色从枯到润循环五次,宛如交响乐章。

破茧成蝶薪火相传

永不停歇的艺术追求

走进王堂兵的工作室,墨香扑面而来——不是想象中那种淡雅的幽香,而是浓烈得几乎具有侵略性的气味,混合着宣纸、墨汁和岁月沉淀的复杂气息。四壁挂满书法作品,地上散落着废弃的草稿,有些已经被踩出皱褶,像一片片干涸的墨色湖泊。

长条书桌前,王堂兵挥毫泼墨,笔尖在宣纸下“行走”,一幅以苏东坡词为文本的行草书法作品慢慢成形……

这是王堂兵准备参加省级展览的作品。

在中国书法的浩瀚长河中,行草书以其流畅奔放、气韵生动的特质,成为无数书法家毕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创作书法作品,每一次都当全力以赴去准备。”王堂兵说,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书法界的最高荣誉,也是他多年来的艺术追求。

中国书法“兰亭奖”被称作“书法界的奥林匹克”。王堂兵曾四度折戟。每次失败,或因“败笔”、或因章法,为此,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败笔即明镜,照见修行不足。”

此后三年,他像外科医生般解剖自己的创作:用慢镜头拍摄运笔过程,建立“笔墨数据库”;将历代大家作品数字化后叠图比对,寻找风格融合的“黄金比例”。

转机出现在2024年。这一年,他以融合晋唐法度与宋人意趣的小字行书《苏轼题跋选》作为主参评作品,以“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评语入选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这件精品,全文一千多字,以陆游笔意为基,参以晋人笔法,笔势连绵起伏,墨色浓淡相宜,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独特的艺术个性。

“每次创作都像一场修行,要忘记成败得失。”谈及获奖感受,王堂兵显得平静而谦逊。在他看来,兰亭奖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得奖的是昨天的我,今天的我又在推翻重来。”

书法不是竞技,而是永无止境的修行。作为雅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他定期举办公益讲座,为书法爱好者看稿辅导,培养了大批书法后备人才。

如今,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和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行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王堂兵依然保持着每天临帖的习惯。在他的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上面写着“艺无止境”四个大字。每当有人问及成功的秘诀,他总是指指案头那摞写秃的毛笔和堆到天花板的废纸:“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别人喝茶的时间用来磨墨罢了。”

从张瑞图到“二王”,从唐宋诸家追求到自成一体,王堂兵用近三十年完成了书法艺术的“三级跳”。但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书法不是职业,是修行;不是终点,是道路。”在这条没有尽头的墨色长路上,这位书法家依然保持着初学者的虔诚与热情。

“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王堂兵常常这样教导学生。在他看来,书法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堂兵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工作室里,历代碑帖与当代艺术理论著作比肩而立,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融合。

“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我还在路上。”说这话时,王堂兵的目光落在墙上那幅未完成的作品上。

窗外,青衣江的晨雾再次升起,如同宣纸上晕开的淡墨。而在王堂兵的工作室里,又一张空白宣纸正在等待第一滴墨的降临——这场持续了近三十年的修行,永远在路上。

采访后记

墨海行舟三十载  笔墨春秋写人生

走出王堂兵的工作室时,暮色已浸透雅安城的屋檐。青衣江的晚风裹挟着湿润的墨香,将方才2个小时的对话揉碎在渐起的霓虹里。回望那扇透着暖光的窗户,恍然觉得这座被宣纸与碑帖填满的“孤岛”,恰是喧嚣时代里最珍贵的文化锚点。

采访中最触动我的,不是满墙的获奖证书,而是角落那摞半人高的“废纸堆”。每一张泛黄的宣纸都像年轮,记录着三十年如一日的孤独跋涉。

当王堂兵指着其中某页笑着说“这张败笔让我少睡了三天”时,我忽然明白:所谓艺术突破,不过是无数个“三天”垒成的阶梯。

王堂兵的艺术人生,印证着中国书法永续的生命力——在张弛有度的传承中,每个时代都能生长出独特的年轮。从张瑞图的奇险筑基,到“二王”正脉的回归,再到宋人意趣的淬炼,这条“先放后收、收放相生”的修行之路,恰是中国文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写照。

在中国书法的浩瀚星空中,王堂兵以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于创新中绽放异彩。他的艺术之路,不仅是一场笔墨的修炼,更是一部融合与超越的史诗。

当看着他凝神静气,手腕悬空运转,我突然理解了他常说的一句话:“书法不是表演,是修行。”每一道墨痕都是心迹的投射,每一次提按都是生命的律动。

王堂兵的艺术之路告诉我们,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依然有人愿意用最古老的方式,一笔一画地抵达内心的真实。

当他的笔锋游走于宣纸之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墨迹的流淌,更是一个当代书法家对千年文脉的深情应答。

返回的路上,手机不断弹出智能书法的广告推送。想起王堂兵工作室里那支磨出包浆的狼毫笔,忽然觉得那个四十平方米的墨色空间,正在以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的基因。在这个连情感都可以AI生成的时代,还有人愿意用三十年光阴与古人促膝对话,或许本身就是对“快”时代最优雅的反抗。

江水长流,墨香不散。这份坚守,终会在时光里酿出更醇厚的芬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