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学生成长
□本报记者 郑暘
2025年3月31日,是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应急能力至关重要。对此,记者梳理了校园及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安全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帮助他们在危险面前做出正确判断与应对。
一、校园安全:
警惕身边隐患
防踩踏事故——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推挤、不打闹。遇到拥挤人群时,双臂交叉护住胸前,避免窒息。
防运动伤害——体育课前充分热身,避免剧烈运动时肌肉拉伤;使用单杠、双杠等器材时需有老师保护。
实验室安全——不擅自触碰化学试剂,严格按老师指导操作。如遇烫伤或化学品溅洒,立即用清水冲洗并报告。
二、交通安全:
平安上下学
步行与骑行——过马路遵守信号灯,走斑马线,“一停二看三通过”。
校车安全——乘车时系好安全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下车前观察周边车辆,避免“鬼探头”事故。
三、居家与户外安全: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火防电——不玩打火机、插座,电器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口鼻,低姿势撤离,勿乘电梯。
防溺水——游泳需家长陪同,远离水库、河沟等危险水域。发现同伴溺水,勿盲目施救,应呼救或抛救生圈。
防拐防骗——不轻信陌生人,拒绝跟随他人离开。牢记家长电话和报警电话110,遇险及时求助。
四、网络安全:
远离隐形陷阱
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警惕“免费送游戏皮肤”等诈骗陷阱;在社交平台不透露个人信息(如学校、住址);遭遇网络霸凌时,保留证据并告知家长或老师。
五、心理安全:
关注情绪健康
学生学习压力大时,可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缓解;发现同学有自伤、情绪极端等行为,及时报告老师。
安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家长要定期与孩子模拟安全场景(如火灾逃生演练);关注孩子社交动态,及早发现潜在风险;通过动画、绘本等形式让低龄儿童理解安全知识。安全无小事,让我们携手为中小学生营造更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