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发挥金融力量 守护绿色家园
□本报记者 蒋阳阳
“去年因为接待研学团队,我的民宿实现了收入翻番,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了‘真金白银’。”近期,在群山环抱中,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民宿经营者周洪正忙着将自家民宿进行改造升级。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龙苍沟镇发展村不仅是众多动植物栖息的乐园,也是外地游客喜爱的避暑胜地之一。“得益于政府扶持、银行及时贷款和贴心的金融服务,让我们这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熊猫民宿村’。”话语中,周洪对未来满怀期待。
这是我市以金融创新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注脚。截至2025年2月末,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贷款余额已达12.48亿元。我市立足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从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小切口”入手,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绿色金融改革的新篇章。
制度创新 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我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植物3000余种、野生动物700余种,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如何让“生态家底”变成“发展资本”?
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联合六部门出台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金融方案,构建起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雅安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实施方案》纳入“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企业(项目)名录库”任务,协同推进辖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建立项目名录库,就像给生态资源办理‘身份证’,有助于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性、适配性。”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国家公园+政府+居民”三方联动的“NPL”共建模式正焕发着无限活力。
农行雅安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针对村资公司、个体户开办民宿、农家乐的需求,推出“惠农e贷—乡旅贷”等信贷产品。截至2025年2月末,该行为当地民宿、农家乐提供相关贷款685.85万元,充分发挥金融力量促进园区和社区共建,真正实现“放下斧头搞旅游”。
金融发力 破解保护与发展难点
从2019年我市首个国储林贷款项目——天全县国储林项目成功落地至今,已过去数年时间,如今回访该项目区域,逐步生长的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代替了过去低效的纯人工林,森林质量得到提升。红枫、连香、红豆杉等树种的色彩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山峦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的特色森林景观。依托该项目,天全县探索发展“林业+种养、林业+旅游、林业+康养”等特色林业经济,对接社会资本进行进一步打造,构建起公司与村集体、农户精准对接和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扩展国储林项目效益,推动共同富裕在当地迈出坚实步伐。
这些变化离不开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持。农发行雅安市分行深入推动政银企合作,依托“金融+生态+产业”金融服务模式,为全市四个县(区)储备林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截至2025年2月末,贷款余额为7.92亿元。
中华财险雅安中支创新“林业碳汇险”“野生动物致害险”等险种,
信息披露 构建绿色发展新范式
在雅安市商业银行和雅安农商银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像披露财务数据那样披露生态影响。”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积极指导金融机构总结梳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益经验做法,形成案例库,从而为辖区拓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服务边界提供参考。截至目前,相关信息已纳入金融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储备林建设等5个案例。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熊猫民宿到青衣江畔的碳汇林场,我市正在用金融这支画笔,在雅安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正如我市许多村民所说:“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